欢迎来到2024深圳医博会-2024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上海展 北京展 深圳展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淮安多管齐下打造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时间:2023-3-27 14:28: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服务群众就近就医的重要保障。近3年来,淮安市持续将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构建以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龙头、周边乡镇卫生院为节点、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5个,累计投资11.55亿元。

加大硬核投入

改善百姓就医体验

前不久,涟水县岔庙镇洪滨村村民纪中林脑梗塞、冠心病等旧病复发,被送到涟水县高沟中心卫生院。住院期间,医院邀请上级专家会诊,并给予精心治疗、护理,纪中林病情逐渐好转。“近年来高沟中心卫生院变化实在太大了,不仅设备越来越好,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普通病不用进城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纪中林的儿子感慨道。高沟中心卫生院2020年被确认为淮安市首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目前配备了CT、DR、彩超、胃肠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

“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原有县、镇、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基础上,明确其功能介于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住院服务和康复治疗服务,可以与上级医院共同建设专家工作室和联合病房等。”市卫健委副主任赵国强说,这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不仅能分担县级以上医院的诊疗压力,还能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处理区域内乡镇卫生院无法处理的疑难杂症,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医疗负担又不会太重。

强基层,硬核投入是基础。目前,全市1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均配备CT机,8个机构配备核磁共振仪,业务用房面积均超过1万平方米,临床科室设置均在10个以上,服务人口均达到或超过10万,在岗职工超过100人、床位设置超过100张、诊疗疾病超过100种,特别是脑梗塞、尿毒症等疑难杂症和专科疾病,在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均能得到有效治疗,满足了辖区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保健需求。

创办特色科室

持续完善服务功能

日前,李建忠到淮阴区渔沟中心卫生院骨科复诊,他此前因右膝关节反复疼痛在这里做了骨科手术。“这医院不孬,医生水平高,花钱少、报销比例高,我做这个手术总共花了8000多元,报销后自家只掏了3000多元。”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区位优势明显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让村民获得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利。“农村居民看病,原本到二、三级医院要近1个小时,现在10多分钟就能到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并享受二级医院标准的医疗保健服务,高质量实现‘15分钟健康圈’。”赵国强说。

近年来,淮安市明确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作目标和要求,包括育医疗人才、引高新设备、促流程优化、抓队伍建设等,多管齐下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看病。目前,1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科室18个,通过与二、三级医院建成专科联盟、区域联动等共建型医联体,开展联合病房、专家坐诊、手术、查房、讲座,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2022年,全市农村地区总诊疗量达641.75万人次,1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诊疗量达188.73万人次,占比近30%,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

创新管理模式

推动资源合理下沉

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人才是关键因素。淮安市通过创新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编制管理机制和使用方式,统筹使用区域内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建立岗位固定、人员流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让基层卫生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成为现实。

“我们修订完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向临床一线人员倾斜,临床一线骨干人员绩效工资可达在编人员人均绩效工资的230%,实现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同工同酬。”盱眙县马坝中心卫生院院长毛懋说,近年来,该院注重招聘与内培相结合,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卫技人员高级职称56人,占比30%。

据介绍,淮安市1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内,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13%,中级职称以上占比达30%。在中心带动下,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49.7%,位列全省第一;全市1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得到提升,在国家优质服务基层活动中,淮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达52.26%,位居全省前三。

此外,淮安市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与多家上级医疗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不断丰富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服务内涵,积极整合辖区内的医疗资源,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对口建设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儿科、妇科等重要科室。与周边基层卫生机构组建横向医联体,共享人才和资源,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这一系列举措带来的改变是,群众疑难杂症能在“家门口”治疗,高难度手术也能在“家门口”开展,全市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袁中建 蒋莉娜

观众预登记 展商登录